1973年,在中共十大还没开始的时候,大家发现国家副主席的位置还空着呢。于是,中央政治局就开了个会,商量着要挑个人来当国家主席,再定几个候选人,好拿到十大上去让大家投票决定。
会议是周恩来在负责,他严肃地告诉大家:
咱们现在动手提名国家主席人选。
下面的政治局委员们一个个都说,国家主席这个位置,最适合的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坐在那儿,瞅瞅大伙儿,就说:“你们看,我就不参与了。”
我这个主席的位置啊,坐了老长一段时间了,大家喊得也都烦了。我想,要不就像小平同志以前说的那样,我退到幕后,去当个顾问委员会主席吧。但话说回来,真要是做了顾问,那我可得把眼睛擦亮点,多盯着点儿事儿。
大伙连忙开口劝说:
“毛主席,您就别再谦让了。”
“大伙儿都想让我来接手这事吗?”
没错,老百姓最信赖的就是您。
好吧,接下来咱们要说的是哪个职位的提名呢?
周恩来跟毛主席说:
还得选个副主席出来。
“大伙觉得谁来当这个副主席最合适呢?”
大家提议让周恩来、康生、叶剑英等人来担纲重任。
毛主席逐个表示了认可:
好吧,大伙儿挑的人吧,都各有各的道理。但吧,我就觉得这里面好像还少了点什么?
主席琢磨了一小会儿,然后接着说道:
我以前琢磨着,选领导人时得均衡考虑“老一辈、中生代、新生代”这三个年龄段。瞧瞧,像是我、恩来、康生、剑英这些,都属于老一辈了,可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人呢,却还没跟上!
这时候,有人就对王洪文出了个主意:
领导,我琢磨着,洪文在他们“青”字辈里头,能力算是挺出众的。
这时候,有人跳出来说不同意:
我不赞成王洪文当副主席。他年纪尚轻,担不起这重任。
毛主席讲过:
他以前干过农活,也做过工人,还参过军。我觉得他很符合条件。他可以归到“青年”那一类里。
领导已经明确表态,底下的人也就没有谁再站出来反对了。
周恩来跟毛主席说:
“主席,说说那个‘中'字辈的咋样?”
说到“中”这一代啊,我觉得吧,挑些军人来培养挺不错的。
周恩来突然想到,毛主席在1971年那次南方巡视时提到的一位人物。
领导,李德生同志现今57岁,正处在中年阶段,而且他还有军队的背景。我个人觉得,可以考虑推选他当副主席。
“我赞成这个说法!”
李德生坐在椅子上,听得有点犯困,突然间,他猛地站起身,开口说道:
不,毛主席,我真的觉得我不行。我到中央才没几年呢,工作上还有好多地方不顺手。我觉得李先念同志更合适……
周恩来直接否决了他的建议:
德生啊,连主席都已经点头了,你就别再多说什么了。
就这样,李德生顺利成为了副主席的候选对象。
那他到底是凭啥本事,能赢得毛主席和周恩来的赏识呢?
让我慢慢给你讲讲这事儿。
【一、出身红军】
李德生14岁那年就加入了红军,还做过儿童团的领头人。他不怕吃苦,军事理论方面学起来特别上心。
刚加入红军那会儿,我陆续在营里、团里、师里的通信班干起了传信的工作。
战争那会儿,传令兵可是最危险的兵种之一。他们得豁出命去,把指挥官的命令准确无误地带到前线。一点都不能出错,更不能像电视剧里乱演的那样,消息传着传着就走样了。
另外,一旦指挥员不幸牺牲或者负伤,传令兵得赶紧顶上,接手指挥员的工作,继续带着队伍往前走。
他的队伍在鄂豫皖的红色区域里,老是被敌人追着打,传消息的人休息时间少得可怜。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能咬牙挺过去,把任务做得漂漂亮亮的。
1932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踏上了长征的路。由于蒋介石派的追兵紧追不舍,他们只能专挑山路和没人的地方走。这样一来,后勤补给就跟不上了,战士们每天只能吃些糠和野菜,从来都没吃过饱饭。
这时候,16岁的李德生已经是个有两年经验的老红军战士了。他脑子转得快,总爱把自己的口粮省着吃,藏点起来,以防万一粮食不够。他班里有个叫郝二林的战友,个子高高的,饭量特别大,老喊肚子饿。有天夜里,李德生听见郝二林在一旁抽泣,他心里明白,郝二林准是又饿得不行了。
接着,他从背包里掏出一根胡萝卜,直接给了郝二林。
郝二林心里头那个感激啊,真是说不出来,他紧紧抓着对方的手,不停地道谢,一个劲儿地说着感谢的话。
1935年夏天快过完的时候,也就是8月份,红军踏上了穿越草地的艰难旅程。
这回,战士们的行囊里都塞得满满当当的,全是炒好的青稞粒和磨好的青稞面。但他心里直犯嘀咕,这草地广阔无垠,这点粮食恐怕撑不了多久。于是,他打定主意要省吃俭用,多留点粮食应急。
之后,班里的战友真的把自己的口粮都吃光了,这时,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把自己剩下的半袋子青稞分给了大家。
这草地啊,海拔有三千多米高呢,天气变得特别快。白天可能还是大太阳照着,热得很,可一到晚上,气温嗖的一下就降到零下了。战士们都是挤在一块儿暖和,但李德生这家伙,老是往最外边坐,帮我们挡着那刺骨的寒风。
再次穿越草地时,他身体已经相当差了。那时候,国民党马步芳的大批军队紧紧追赶着红军,10师的师长陈锡联让他和另外两个战士出去找增援。
他们三个机灵地避开了敌人的搜查,摸到了主力队伍的所在地,帮10师顺利摆脱了困境。
1983年,当陈锡联聊起那件事,还是不住地夸他们好。
李德生那股啥都不怕的劲儿,毛主席估计也多少知道点,要不然在中共十大开会前,政治局讨论的时候,他也不会点头同意周恩来推他。
【二、抗日战功显赫不居功】
在打仗那会儿,不管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李德生一直都很低调、实在,干起活来不怕苦不怕累,完全就是个地道的共产党员样儿。
从1937年起,他一步步从排长干到了军长,经历了数不清的战役。
当上了排长,他参与了阳明堡那场大战,一共打下了24架日军的飞机。
当他当上连长那会儿,他主导了响堂铺的突袭战斗,自己冲在前头,给敌人扔手榴弹,还跟战士们一块儿跟敌人拼刀子、抢物资,最终把日本鬼子的军需运输车给全歼了。
1942年5月份,日军把八路军总部给围了,他这个营长二话不说,挺身而出,带着两个连的兄弟,去吸引敌人的火力,好让总部的领导和电台那些重要东西能安全撤走。
他悄悄带着战士们溜进日军的藏身地,把负责管辖周围六个县的那个日本特务队,一锅端了。而且,他们还把那个头头儿,清水利一,给生擒了。
在解放战那会儿,李德生升了官,当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旅的旅长。他跟着刘邓大军,一块儿冲破了国民党在黄河的防线,直接往大别山那边进军,准备在中原地区和敌人决一死战。
襄樊战役那会儿,我指挥十七旅成功抓到了国民党的大特务康泽,这事儿让上面特别高兴,还给我们记了个大功。
之后,他指挥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的十二军三十五师,从安徽那边过了长江,一路直奔浙江,接连打下了金华、杭州这些城市。紧接着,他们又投身到了解放大西南的战斗里。
1951年3月份,李德生接到任务去了朝鲜打仗,他当上了志愿军第十二军的三十五师师长,后来还升为了十二师的副军长。
在朝鲜战场上,他亲自带领部队打响了上甘岭这场大战,干掉了敌人两万五千多人,因此得到了朝鲜领导人的高度认可,被授予了一级国旗勋章。
在他的私人回忆记录里,他很少讲到自己的功劳,主要是详细描述了战斗的具体情况,分享了战士们和其他指挥官的故事。
在和平时期,当上了军长的他,还是过着朴素的日子,一点没变。
在那个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他家有七八口人,一个月粮票就只有二十多斤。孩子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饭量特别大,这些食物显然是不够吃的。
军队得知具体情况后,商量了一下,决定从军部那边分出一些粮食票证,用来帮助他家里渡过难关。
他一本正经地讲道:
老百姓里还有饿肚子的呢!咱们好歹还有饭可吃。这些粮票啊,还是留给前线的战士们吧!
他在家对老婆孩子管得很严,不让搞啥特殊,让大家勒紧裤腰带,跟全国人民一块挺过难关。
这样一个打仗打得厉害,而且从来不炫耀自己功劳的共产党战士,肯定会受到毛主席的重视,那是理所当然的。
【三、毛主席两次考察李德生】
1968年10月13号那天,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刚开始,周恩来就在会上给毛主席念了参会的人名。念到华东组的李德生时,毛主席突然插话:
“这儿谁的名字叫李德生?”
毛主席脑海里浮现出“李德生”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在不少文件里经常出现。他知道李德生是十二军的军长,安徽那边“三支两军”的任务完成得挺漂亮,就是这人他还没见过面。这次,他打算趁机好好了解一下李德生这个人。
周恩来熟悉李德生,他亲自给李德生当面安排了“三支两军”的任务,并且在那之后,两人又碰过好几次头。
周恩来跟毛主席说起他:
领导,李德生同志担任的是安徽第十二军的军长职位。
然后,周恩来让李德生站起来一下。这时候,周围的人都对毛主席留意的这个人感到好奇,纷纷转过头来,开始仔细打量李德生。
李德生个子中等,脸盘宽大,额头也高,看上去就很有领导的风范。
毛主席朝李德生点了点头,算是跟他打了声招呼。
看你这同志挺眼生的,是头一回参加党代会吧?
他应了一声,表示赞同地说:
主席,我这是头一回参加呢。
“你家乡是在哪个地方啊?”
跟主席说一声,我老家在河南新县。
旁边的周恩来接着说:
许世友同样出身于那个县。
许世友听完之后,开口道:
哎,没想到李德生同志跟我来自同一个地方,难怪感觉这么亲近!
毛主席微微颔首,接着说道:
你们那个县真是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将军呢!哎,德生同志,你今年多大了?
估计现在得有52岁了吧!
你是不是连自己多少岁都不记得啦?
我小时候家里头穷得叮当响,压根就没过过生日。后来还是从老远的叔叔婶婶那儿,好不容易才问到我的生日年份月份,说是1916年5月,但到底是哪一天,谁也说不清了。
这娃真是命苦啊!
毛主席再次对大家夸赞李德生:
安徽芜湖那件事情被解决得很漂亮!
这全是主席出色指导的结果。
你是怎么搞定的?快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窍门吧!
走近百姓,和他们拉近距离!
众人都盼着他说点啥,结果他话一落地,会场里立马爆发出一阵大笑。
毛主席露出了笑容,他先是对李德生的经历表示了认可,接着又进一步说:
说白了,就是要跟老百姓打交道!咱们共产党的军队是怎么壮大起来的?不就是靠吸纳老百姓的力量嘛!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哪一个不是靠着和群众紧密联系才发展起来的?要是离了群众,不做群众工作,咱们共产党可就站不住脚了。就像盖房子没地基,那结果咋样?房子肯定得塌啊!咱们无产阶级政权要是没了群众基础,那也是一样的道理!
1969年4月,我们进行了第二次考察,那时候正好碰上党的九届一中全会。在这次大会上,大家投票选出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最后是周恩来同志向大家通报了投票的结果。
当周恩来宣布候补委员名单中提到李德生时,毛主席开口道:
李德生同志还在会场里呢!我得再去瞅瞅他!
李德生听到后,立刻给主席回了个礼。周恩来总理看着他说道:
德生啊,你能不能把头上的军帽摘了,好让主席能瞧得更清楚些?
毛主席仔细打量着他,开口问道:
“你今年几岁了呢?”
“都53岁啦,头儿。”
“今年总算弄明白了吧!”
“账都算明白了!”
讲完之后,整个会场的人都笑了起来,气氛一下变得轻松愉快。
毛主席连着两次问李德生多大岁数,其实就是打算提拔他。这能看出主席那时候已经在琢磨中央领导班子里要有“老中青”搭配的事了。很明显,在主席眼里,李德生就是“中”坚力量的合适人选之一。
【四、与毛主席单独会面】
中共九大结束后,李德生回到了安徽,跟省委的同志们讲了讲九大的主要意思。
1969年夏天快结束的时候,大概是7月底那会儿,周恩来亲自给他拨了个电话。
中央有安排,让你去北京干活了。赶紧把手头安徽的工作交接一下,然后来北京报道!
李德生在地方上勤勤恳恳干了几十年,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被调到中央去。
走之前,安徽省里的一些领导想请他出去吃个饭,但他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我肯定还会再回来的,等那时候咱们再好好聚一聚!
7月28号那天,他和秘书一起坐上了中央办公室安排好的伊尔14飞机,直接飞往北京。
下午时分,周恩来在中南海的怀仁堂,跟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李德生同志啊,中央那边突然有了决定,把你调来北京,主要是想让你加入到中央政治局、军委办事组,还有国务院业务组里头,这几摊子事儿你都得管起来。另外呢,安徽那边的工作,你还得继续兼着。
李德生这下可头疼了:
国家对我很看重,我心里真的很感谢,不过呢……
他话还没讲完,周恩来瞅了下腕表,开口道:
时候不早了,我得安排下别的事情了。你们得加把劲,给党和国家多出一份力!
讲完之后,周恩来迈开大步就走了,留下李德生一脸无奈,只能在那儿唉声叹气。
毛主席其实早就在琢磨这事儿了,后来周恩来跟李德生说了这事儿。
之后,周恩来遵循毛主席的吩咐,在中央的相关会议上拍板决定:
纪登奎和李德生,这两位政治局候补委员,被调到了中央去任职。
会议结束后,周恩来两次给毛主席递了书面东西,里面说的是:
除了知道纪登奎和李德生要出席中央的集体会议,接下临时任务外,他们还得加入国务院的业务组,同时原来的职位也继续担着。
过了几天,毛主席叫周恩来告诉李德生,让他去自己屋里一趟。
李德生一踏进房门,就见主席正低头翻着书页,这时周恩来轻声对主席说:
“头儿,李德生来了!”
他连忙跟主席问好:
“领导好!”
主席听完之后,微微眯缝着眼瞧了瞧他,随后指了指沙发,示意他坐下。
李德生同志,你好啊!我其实以前也用过“李德生”(意思就是得胜嘛)这个名字!
毛主席为了逃避国民党的追捕,曾用假名“李得胜”。这个名字和他老家那边的方言里“李德生”发音一样。
李德生头一回这么近跟主席聊天,他心里有多紧张,那是不言而喻的。
接着,主席接过了周恩来递上的老花镜,讲道:
我看你眼睛好像有点模糊,是不是该配上副眼镜了?
他一听这个问题,心里头那股子紧张劲儿稍微松了松。
跟主席说一声,我瞅书那会儿,也会使上这玩意儿。
跟我说话时,别整那些军队里的规矩,什么这个报告那个汇报的,我可不耐烦听这些。
“明白了,领导!”
这说得过去!哎,你刚才提到了读书,你平时常读书不?
我学历不高,读书读得少,就是对军事方面的东西稍微知道点。
光读军事方面的书可不够哦,现在毕竟是和平时期,你得全方位提升下自己。历史、文学、还有科技知识,都得涉猎一些,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你读过《红楼梦》这本书没?
我翻了几页,但从来没能从头到尾看完过。
《红楼梦》真的是本超棒的书,它能教你怎么和人打交道。我前前后后读了5遍,才算是真正明白了里面的门道。
“领导的话真在理!”
《天演论》跟《通鉴纪事本末》也挺值得一读的。《天演论》其实就是西方的生物是怎么变化发展的那套说法,而且啊,它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一个基础呢!
随后,李德生就跟主席讲道:
领导,周总理给我分派了好多任务,我感觉自己可能应付不过来。您看,能不能撤掉几个职位,让我专心点?
他的工作任务都是经过毛主席点头同意的,为啥主席要这么安排呢,说不定就是想让他多历练历练。
周恩来在旁边给他打气说:
放手去做,别担心,主席和我会全力支持你的。
主席沉思片刻,然后语重心长地说:
你现在的活儿是这样安排的:一边得干活,一边还得学习。具体来说,就是把时间分成三块。第一块,你得在中央政府办公室里忙事务;第二块,回家专心啃书本,提升自己;最后一块时间,你得跑到地方去,跟老百姓打交道,了解他们的需求。
打那以后,李德生就挑起了在中央的多重担子,忙活着各项工作。
他在京城上班那会儿,还是老样子,工作卖力,生活朴素,一点都没变。
他干完活,回到政治部大楼,从来都不按电梯,都是直接爬楼梯上7楼办公室。路上,他还会顺便去每个部门的值班室转转,跟值班员聊聊工作和生活的近况。
七楼东北角有间办公室,是秘书专门用来搞定文件和电报的地方。李德生每次出差一回来,就会跑到那儿去看文件,看完后还会自己动手封上“别碰我的文件”的标签,他做事特别认真。
因为他老是加班到很晚,在办公室熬夜工作,所以后勤部门专门给他找了个厨师,负责给他准备夜宵。夜宵的费用标准是五毛钱一顿,要知道,那时候毛主席一个月的工资才四百块左右呢。
他让厨师别太讲究,所以厨师每天就去食堂买个馒头,再搭点稀粥和咸菜给他当晚上垫肚子的。有时候,也会变变花样,买几条小鱼回来煎熟了给他吃。
现在看来,毛主席在中共十大还没开的时候,就在政治局会议上谈到了周恩来提名李德生当国家副主席这事儿。他是这么说的:
“我赞成这个观点!”
李德生很有远见卓识,他确实有能力挑起服务全国人民这副重担。
在一个假设的场景里,我基于情况和现有信息编了些对话,这些都不是真实发生的,得跟大家说清楚。故事是这样的,有个人遇到了一些事儿,他开始琢磨该怎么办。他想了想,觉得找另一个人聊聊可能会好点。于是,他就去找那个人了。一见面,他就开了口:“我最近碰到点麻烦,想听听你的看法。”另一个人听了,就回应说:“哦?啥事儿让你这么头疼,说来听听。”第一个人就开始细说他的问题,从起因说到现在的状况,一点一滴都没落下。另一个人呢,就静静地听着,时不时地点点头,表示自己在听。等第一个人说完了,另一个人想了想,然后说:“我觉得吧,这事儿你得从另一个角度看看,或许会有新的发现。”第一个人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开始琢磨那个人说的话。他想了一会儿,然后说:“你说得对,我应该换个思路,说不定能找到解决办法。”两个人就这么聊着,你一个建议我一个想法的,最后第一个人觉得心里敞亮多了,问题好像也没那么棘手了。他感激地看了另一个人一眼,说:“真是太谢谢你了,跟你一聊,我觉得清晰多了。”另一个人笑了笑,说:“别客气,能帮到你就好,以后有啥事儿随时找我。”就这样,两个人结束了这次谈话,各自都觉得心里挺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