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过境”美国,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藏惊涛。此举被视为特朗普政府对华核心利益的一次高风险“极限施压”,意在台海棋局上试探北京底线。尽管美国宣称“惯例”,但解放军的雷霆军演与盟友的“不跟队”姿态,共同撕下了这场“例行公事”的伪装,昭示着一场全球地缘政治的深层裂变。
赖清德计划中的美国“过境”之行,从最初被外界解读为一次例行访问,到如今已然成为一场多方高度关注的国际博弈。此举并非孤立事件,其选定的时间点——恰逢8月中旬中美贸易战关税暂缓期的敏感时刻,使得外界普遍认为,这更像是特朗普政府精心设计的一步棋,意在借台湾议题,在中美贸易谈判的关键当口,再次试探中国大陆在核心利益上的真实底线。纽约与达拉斯,作为此次“过境”的目的地,其象征意义远超普通的机场中转,这无疑是对北京方面政策红线的又一次贴边挑战。
面对赖清德的美国之行,中国大陆的反应堪称迅速且强硬,没有留下任何模糊空间。在外交层面,中国外交部已提前发出了措辞严厉的“严重后果”警告,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声明,更是北京对华盛顿和台北方面可能越界行为的明确警告。更具震慑力的是,解放军在台海周边海域大规模军事演习已经展开,并持续进行中。空中力量、海上编队以及潜在的岸基火力协同演练,无一不在传递一个清晰而直接的信号:军事威慑,而非仅仅外交辞令,已然被摆上了桌面。这套组合拳,明确无误地展示了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与不惜采取必要行动的决心,它将潜在的冲突可能性直接推到了国际舞台的前沿。
赖清德的“过境”计划迅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国家明确表达了立场。俄罗斯与越南,作为与中国在地缘政治和战略层面存在一定默契的国家,就迅速发声,对美方的相关行为表达了关切,并直言指责美国此举可能破坏地区稳定。他们的表态,不仅是对中国大陆立场的间接支持,也反映了对美国在敏感地区推行单边主义行动的普遍担忧。
然而,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盟友的态度。华盛顿方面显然试图拉拢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在内的盟友,期望它们能在台海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形成某种统一的施压阵线。然而,无论是东京还是堪培拉,都对此类“选边站”的要求表现出了审慎乃至拒绝的态度。日澳两国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敏感问题上,避免做出任何可能被解读为直接对抗北京的选择。这种“不跟队”的姿态,透露出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即便是在美国的核心盟友内部,“一个中国”原则依然是多数国家不愿轻易逾越的红线。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美国盟友体系并非铁板一块,在关键议题上,各国依然会优先考量自身国家利益,导致美国的影响力在此类问题上出现裂痕。
尽管中国大陆与国际社会普遍对此行抱有高度警惕,美国国务院却对此事的官方定性是“符合惯例”。他们援引了过去20年间,台湾地区领导人共有10次过境美国的先例,试图将赖清德此次过境描绘成一次“例行公事”。这种说辞旨在淡化此行所蕴含的政治敏感性与挑衅意味,力图将其纳入既有外交框架之中。
然而,这种“惯例”的说法,与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在对台政策上采取的一系列“加码”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台军售的规模和频率显著增加,高层官员互访的层级和密度也前所未有。这些举动,包括内阁成员、国会议员等更高级别的美国官员与台湾方面进行接触,都明确打破了以往的“惯例”和模糊政策。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使得“例行公事”的说法显得苍白无力。在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尤其是在贸易战的敏感时期,任何涉及台湾的接触,都不可能被简单视为“日常”。
表面上看,赖清德此次出访的官方名义是巩固与巴拉圭、危地马拉、伯利兹这三个台湾仅剩的“邦交国”之间的关系。在外交空间日益收窄的背景下,维系这些岌岌可危的“邦交国”似乎是其出访的唯一合理解释。然而,来自台湾本地媒体的报道则揭示了另一番景象。有观点指出,赖清德此行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稳固这些随时可能动摇的盟友,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借“过境”美国之机,与美方进行实质性的谈判。这些谈判可能涉及包括对美加大投资或采购波音飞机等具体商业合作项目,这被解读为台湾方面在寻求美国支持时,向美方递交的“投名状”,甚至有观点直指,这更像是一场对美国的“面试”。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并未坐视不理,正在加速对巴拉圭等台湾“邦交国”施加外交压力。通过经济诱惑与政治影响力,北京方面致力于进一步孤立台湾。这种持续的外交施压,使得赖清德此行的“官方议程”——即巩固“邦交”,本身就显得岌岌可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此行更像是台湾地区领导人寻求国际生存空间的一种挣扎,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外交突破。
无论各方外交辞令如何巧妙,政治算盘如何精明,解放军在台海周边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是已经发生并且正在持续的物理事实。这并非停留在纸面的警告,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行动,其所传递的信号直接而清晰。这一强硬的军事姿态,无疑为赖清德的“过境”计划以及中美两国围绕台湾问题的下一步行动,预设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潜在冲突的结局。它像一柄悬在头顶的剑,时刻提醒着各方,在敏感的台海问题上,任何越界行为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