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女空中产子:别光顾着吃瓜,没人为她心疼吗?

说实话,笔者第一次看到这条新闻时,心里五味杂陈。一个16岁的姑娘,在万米高空之上,捂着肚子说“痛经”。这句谎言,说白了,是一个孩子在绝境中,能想出的最笨拙也最令人心酸的伪装。

很快,这事儿就捅了马蜂窝。“16岁”、“未婚先孕”、“传染病疑云”,每一个标签都精准地踩在大众的好奇心上。一时间,网络上的口水几乎要淹没那架刚刚完成消杀的飞机。有人义愤填膺地指责女孩“不自爱”,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梅毒”的传播风险,仿佛自己是福尔摩斯,在替整个航班的乘客伸张正义。

笔者看着这些热闹的评论,只觉得一阵冰冷。我们都太习惯于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却很少有人愿意弯下腰,看看这个蜷缩在飞机座椅上、独自面对分娩剧痛的女孩,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根本就不是一出猎奇的空中惊魂记,而是一幕彻头彻尾的社会悲剧。

首先,那个让她怀孕的男人呢?他去哪了?在这场舆论风暴里,他彻底隐身了。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16岁的女孩,却没人追问那个同样要为此负责的男性。这不荒诞吗?我们的社会,似乎总是习惯性地将所有责任都推给女性,尤其是这样一个还未成年的女孩。

其次,她的家庭呢?一个怀孕六个多月的未成年女儿,独自一人坐上飞机,她的父母、家人在哪里?是不知道,还是管不了?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家庭这第一道防线,早就失守了。我们总说家庭是港湾,但对这个女孩来说,这个港湾显然没能为她遮风挡雨。

最后,也是最让笔者感到无力的一点,是我们的教育。一个16岁的孩子,对自己怀孕数月即将临盆都懵懵懂懂,甚至想用“痛经”来搪塞过去。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性教育,在很多地方依然是一片空白,是一件羞于启齿、被刻意回避的事情。我们教孩子解复杂的方程式,背冗长的古文,却没教会他们最基本的、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如何认知生命的到来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当然,我们得为山航的乘务组和机场的急救人员点赞。在突发状况面前,他们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道精神,保住了两条生命。这是混乱中的一抹亮色。

但是,救得了一个孩子,救得了一群这样的孩子吗?当我们在讨论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哪个更重要时,笔者更关心的是,如何从根源上,避免下一个“空中产子”的女孩出现。这比争论要不要公布病情重要得多。

飞机消了毒,可以继续飞。热搜过去了,大家也就散了。可这个16岁的母亲和她刚刚降生的孩子,她们的人生航线,才刚刚开始。谁来为她们导航?这个问题,恐怕比高空接生要难得多,也沉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