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北平刚“和平解放”。
和平,是写在纸面上的字;暗枪和地雷,却从没停过。
那天上午,杨帆接到任务,要护送周恩来去西郊机场参加阅兵。简单活,流程熟,没悬念。
他照常调了三辆车:前头警卫开路,中间首长,后车坐秘书和杂务。自己坐第一辆,方便盯路。
进入西郊树林时,他突然扭头盯着后视镜,几秒后低声问司机:“能不能甩掉他?”
司机以为听错:“谁?”
“周总理那车,能不能甩掉?”
司机惊了,没敢答话。
杨帆盯着路,一句废话没加:“我问你,能不能加速,把那辆车甩开点距离?”
气氛当时就僵了。司机没再多嘴,直接踩到底,车队瞬间拉开了二百米。
周总理那车上没人说话。总理只是皱了眉,自言自语:“这个杨帆,怎么越来越不靠谱?”
那时候没有对讲机、也没有电台传令,车和车之间,一旦拉远就断了联系。
后车速度上不来,只能看着杨帆的车在雪地上溅起一溜泥点,拐进林子深处。
没人知道杨帆在赌什么。
他是在赌自己的命。
林子里地势起伏、树木密集,是埋雷的天然环境。北平刚拿下,外头风平浪静,内里鱼龙混杂。就在不久前,毛泽东住的双清别墅底下还被查出整箱炸药。
杨帆不是军统出身,也不是搞情报的。但他知道那段路有问题。真出事的话,最容易炸的是第二辆——首长的车。
所以他没多说,也不敢多说。他把自己那辆车当诱饵扔了出去,活着回来才算值。
但没人理解他。
周总理批评得也重:“一个负责安全的人,连首长都不管了,这叫什么责任感?”
杨帆没解释,一个字没回。
事没过几天,他又挨了一顿批。那天午饭前,总理找他,一圈人说没看见。周总理一脸不耐:“又耍脾气去了?上次骂了你两句你还记仇了?”
杨帆还是没说话,只回一句:“我在食堂。”
“你岗位不在那儿,你跑去干嘛?吃饭都没开始。”
话一出口,气氛更冷了。杨帆照旧站着,没表情,也没申辩。
最后是个年轻警卫员实在看不下去,把事挑明了:“他在盯饭。怕人下毒,从后厨一直盯到打饭口。”
屋里沉默了几秒。
过了两天,周总理才找到他,低头道歉:“这两次我冤枉你了,对不起。”
杨帆点头,说:“没事。”
他说完就走了,连“谢谢”也没等。
这人脾气臭,不解释,不争辩。所有判断都只听自己那点直觉。可那年头,这种人,才扛得住背后那把刀。
几十年过去,谁还记得?谁又在乎?
那片林子拆了,双清别墅翻修了。你在博物馆看到的是国家级文物,鲜花和水晶棺,而不是林子里那一脚地雷、饭盒里那一撮药粉。
后来很多人说“周总理知人善任”,但真相是,那天他差点错杀了一个真想拼命的人。
共和国的缔造者很多,善于反思的将帅不少,但像杨帆这样,宁可被骂,也要先把命保住的人,不多了。
这种人不讲理,也不讲情。可正是这样的人,才能让历史,多活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