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自美国《空军与太空部队》杂志网站的消息显示,美军正加快B-21“突袭者”隐形轰炸机的生产节奏,计划在2026财年投入多达103亿美元。美空军的目标是在2030到2039年间,批量生产超过100架B-21,这也充分说明这款新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已被看作未来空中作战的核心力量,甚至有人说这是“冷战结束后最大规模的轰炸机项目”。
▲B-21
尽管B-21的快速扩产和战略目标引人关注,它不仅代表着美国空军全球打击的野心,也在无意中推动中美之间空中力量的激烈比拼。作为B-2A“幽灵”轰炸机的后续型号,B-21虽然尺寸更紧凑,飞行距离和弹药容量略有缩减,但在隐身技术、成本管理和智能化水平上有着飞跃式提升。比方说,它采用了先进的吸波材料,采用宽频隐身设计,还优优化了飞翼的气动布局,尤其取消了垂尾和平尾,使雷达反射面积进一步减小。这个布局虽然让它的有效载弹量逊色于B-2A——只有一个主弹舱和两个副弹舱,但依靠数字化和模块化设计,B-21在维护速度和任务灵活性上,比前辈有了大大的提升。
B-21的隐身效果,主要是在应对低频雷达波段上的表现更出色。按电磁波的波长和目标尺寸关系推测,它在VHF(波长1到10米)雷达的检测中,雷达散射截面积(RCS)依然可以控制得很低,基本避免进入到明显的谐振区里。它那光滑平整,没有尖突的飞翼结构,再加上无垂尾设计,以及多层吸波材料的应用,让它在UHF、VHF等低频雷达环境下的存活能力,远比上一代的B-2A要强得多。此外,B-21还装备了电子干扰装置,能够实现一定的主动隐身,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依然能保持不错的突防能力。
▲B-21
虽然这样说,B-21也不是啥都不怕的。目前全球唯一能够全方位反隐身作战的防空网络,主要集中在中俄那边。拿中国来说,这些年一直在打造“空天一体、防空反导”的作战体系,基本成型了。天波超视距雷达、VHFUHF反隐身预警雷达、地基量子雷达,和天基红外监视系统都组合起来了。虽然这些设备可能还难以对B-21进行精准追踪,但在战略预警方面,能形成一个“天网”网,配合歼-20、无人机、末端防空导弹,组成“多轴拦截、多层阻击”的完整防线。就是说,即使B-21有很好的隐身能力,也在中国自己领空构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面前,突防的成功率可能也未必能达到预期。
不过得提个醒,B-21未来的主要作战方式,可能不是单枪匹马冲进去,而是和美国未来打造的“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体系配合,携带一些小型巡航导弹、空射高超音速武器这些的,靠“远程投送+情报整合+群体突防”这套复合作战方式,去对我军关键节点进行“压制性打击”。尤其是在西太平洋方向,一旦B-21部署到关岛、夏威夷、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基地这些地方,结合提前部署的F-35、B-52J、无人机编队以及海基巡航导弹平台,可能会制造出一个战役级别的“突破口”。
▲B-21和B-2
再说说,从数量上讲,B-21的“量产”打算可真是战略上的大手笔。跟大约20架左右的B-2A比起来,美军想要拥有超百架的B-21,这样一来,作战资源的储备、连续打击的能力以及战时的部署灵活性都能大大增强。这个“隐身性能强+数量多”的组合,足够对目前防空压力特别大的中国东部沿海和核心地区设施,形成持久的威胁。
更值得留意的是B-21平台的“后续发展潜力”。将来,它可能变成一种模块化的战略系统平台,不光只是用来投弹,还可能安装电子战吊舱、对地或对海的侦察装备,甚至还能和未来的“空天作战系统”结合,参与太空支援和打击任务。这意味着,它的威胁范围不仅仅是战时的战略打击,平时在“灰区”渗透、施加战略压力,甚至演练威慑,都能扮演重要角色。
▲B-21
总结起来,B-21作为美国未来代的隐形轰炸机代表,其在隐身技术、作战适应和产量增加方面的提升不容忽视。从短期来看,它对中国本土直接威胁的可能性不算太大,但在区域冲突、外围威慑和战场控制的角逐中,或许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中国应利用系统思维,不断完善反隐身预警、远程打击和空防拦截等能力,避免B-21形成“战场撕裂口”,同时加强对西太平洋美军基地、海空关键节点的深度压制,确保战略安全稳稳当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