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1895—1990),史学大师、国学大师。著有《国史大纲》《国史新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等1700余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钱先生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编者按:中国历史长河中,君主制度曾长期占据政治舞台,其深刻影响延续数千年。这种独特的政治体制,为何能在中国扎根生长?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逻辑与文化根源?
钱穆先生在《中国为什么长期实行君主制度》中,深入剖析了这一历史现象。钱穆先生作为史学大家,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历史视角,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提供了珍贵的见解。他的研究不局限于表面的政治制度,更深入到文化、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揭示了君主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这篇文章收录于钱穆先生的《国史新论》中。
在文中,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强调官位上的职分与责任,皇帝虽居高位,但并非绝对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同时,中国自秦以后形成大一统国家,社会结构和地域特点使得皇帝公选难以推行,世袭皇室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安定。
在当下,重新审视秦穆先生的这些论述,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帮助我们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避免因片面理解而产生误解;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思考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希望读者能跟随钱穆先生的笔触,走进历史深处,探寻中国君主制度的奥秘。
中国为什么长期实行君主制度
钱穆
季康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这里所提出的,并不是政治上的主权应该谁属的问题,而是政治上的责任应该谁负的问题。社会上一切不正,照政治责任论,全由行政者之不正所导致,所以应该由行政者完全负其责。孔子又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君样子,尽君的责任,臣才能像臣样子,尽臣的责任。臣不臣,还是由于君不君。远从《尚书》起,已说“万方有罪,罪在联躬。”这是一种君职论,绝不是一种君权论。……
中国传统政治理论,是在官位上认定其职分与责任。皇帝或国君,仅是政治上最高的一个官位,所以说天子一位,公、侯、子、男各一位,共五等。君一位,卿、大夫、上、中、下士各一位,共六等。天子和君,在政治上也各有他应有的职分和责任。天子和君不尽职,不胜任,臣可以把他易位,甚至全国民众也可以把他诛了。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之重点,必先明白得这一点,才可以来看中国的传统政治。……
中国传统政治,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地不能独裁。而近代的中国学者,偏要说中国的传统政治是专制是独裁。而这些坚决主张的人,同时却对中国传统政治,对中国历史上明白记载的制度与事迹,从不肯细心研究一番。他们也许又会说,不许任何一人专制,是最高明的专制。不许任何一人独裁,是最深刻的独裁。总之,他们必要替中国传统政治装上“专制”二字,正如必要为中国社会安上“封建”二字一般,这只是近代中国人的偏见和固执,决不能说这是中国以往历史之真相。……
中国传统政治,不能不说它含有许多合理的稳定性,于是一个皇室,往往随着政府稳定而传袭到两三百年以上,这些都不断地造成而且增加了皇帝和皇室在中国传统政治里面的比重。皇帝不能皆贤,纵贤,而使长时期高踞尊位,总不免要在政治上横添许多不良的影响。但这是人事问题,不关政治体制。我们不能专据这些人事来衡定整个的政治体制,来抹杀那整个政治体制背后所有的理想,及其一切规制法理之用心所在。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尚无发现一种绝对有利无弊的政制,亦没有一种可以推行数百年之久,而不出毛病的制度。不仅以往如此,将来亦必还如此。若我们只专意来搜罗中国历史上皇帝皇室种种罪恶,存心凭借它来批评中国的传统政治,这也依然是偏见。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先生《国史新论》
延伸阅读:钱穆先生关于中西方“帝国主义”的论述
编者按:今天为大家分享钱穆先生关于中西方“帝国主义”的两段论述,分别出自《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与《中国历史研究法》。
先生对这一话题的思考贯穿于治学生涯中。《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他对传统政治制度的经典梳理,而《中国历史研究法》则聚焦于历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两段论述虽出自不同著作,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西方历史上长期存在帝国主义扩张的轨迹,以武力、霸权为核心;而中国传统中并无这样的制度与思想,更重“王道”“协和万邦”,以文化感召维系对外关系。即便强盛时,也多以文化感召而非武力征服来处理对外关系。
这些跨越著作的思考,为我们理解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提供了独特视角,重读时仍能感受到历史智慧的分量。
西方帝国主义大行其道,
中国从来没有这样的制度和思想
钱穆
01
“帝国主义”这名词原起于西方,中国则向来没有。由秦汉到明代,中国向不成为一帝国。
帝国必然有他的征服地,征服地不蒙本国政府平等的统治。譬如英国在香港,以前在印度,都是派总督,法国在安南,也是派总督,对这些征服地另外管理。这才叫帝国主义。……其殖民地则是附属于帝国,不许有民主。……把全国家分成了两部分,一部是本国,一部是征服地。这才始得叫“帝国”。……
我们现在的毛病,就在喜欢随便使用别人家的现成名词;而这些名词的确实解释,我们又多不了解。西方人称中国为“大清帝国”,又称康熙为“大帝”。
西方有帝国,有所谓大帝,中国则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制度和这样的思想。而我们却喜欢称“大汉帝国”乃及“秦始皇大帝”了。在正名观念下,这些都该谨慎辨别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02
西方此一二百年来,帝国主义大行其道,英、法等国都拥有大量海外殖民地,他们乃自罗马传统而来。但在中国,自秦以下,版图虽大,统一政府所辖范围虽广,其政制则是郡县的,不得以西方传统的帝国相比拟。
但今天的中国人,事事喜欢模彷西方,因此随口常称“汉帝国”“唐帝国”云云。难道汉唐时代的中国人,除却其中央政府所在地以外,各郡县便均以殖民地视之,均以帝国征服方式来统治的吗?
试看汉代选举,唐代考试,对全国各地人才,一律平等对待,各地均有人士平均参加政府。一应赋税法律等,亦是全国平等。此等规模,岂能与现代西方帝国之殖民地统治相提并论?即就清代之藩属统治言,亦尚有中国传统美意在,实在还值得今天我们来再行研讨呀!
——《中国历史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