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金,最后“加薪”还没我点外卖快?全国1.5亿退休老铁们,翘首以盼等了个大新闻人社部官宣,养老金改革有两大新动作,补发金额7月底前要到位!咋一听,这可是顶风作案般的好消息,涨工资总比不涨强。可真相是今年涨幅就2%,对低养老金群体倾斜,兜里多塞几张大团结,听起来热闹,实际“增得不多”。咱说句扎心的,这养老金的“神操作”,到底是雨露均沾还是雪中送炭?高养老金的那部分人,能不能分这杯羹?今天,咱就得痛快唠唠,养老金改革那些弯弯绕绕的门道。
锅里能多添几勺汤,大家都眼馋,但抢勺子的方法可大不同。今年新政一出,最闹腾的争议点就来了到底是让“领得少的多添点”,还是照例“谁下锅早谁多喝一口”?低养老金的欢天喜地,高养老金的心里犯嘀咕,暗自翻着小九九。咱就问问,在这次各省份调整方案下,按工龄挂钩的调整,有个朋友工龄30年,和工龄15年的,最后一比账单,多区区几块钱,这下老资格的情何以堪?再说那堪称“鹤立鸡群”的高额养老金,西藏自称全国最高挂钩比例0.88%,北京干脆低到0.15%,啪叽一合计,大拿一年多出几十块?这波“劫富济贫”操作,到底是真为全民谋福还是象征意义多点?有些人看着工资条直挠头咋感觉大家分的这锅“红利”跟做梦一样,热闹归热闹,钱包不太鼓?
再来刨一刨这波改革的“心机”。各省养老金调整方案,乍一看像是在用显微镜抠细节,实则每一分都往低养老金群体偏。从工龄挂钩到百分比调整,整个链条上封了不少“高墙”,生怕哪个老牛不喝水还多沾几口汤。“一碗水端平”,说起来好听,实际上能端得多平?这些年养老金的马太效应早有历史遗留病——高的越高,低的越低,跟东北大雪一样,落谁头上就是个大疙瘩。
普通人咋看这事?我大姨瘦骨嶙峋的养老金,每年调上几块钱,高兴得都能多买根油条。再看远方有个市里的亲戚,本来拿得就高,这一调整,感觉新买的月饼都没这点涨幅贵。朋友圈里热评“不是人人盼头都一样,大锅里分饭,咋就总有人吃得很香?”但话又说回来,如今老龄化成疾,全国60岁以上都快要突破4个亿了,养老金这潭水,下去成千上万勺,指望大家都能喝饱,那是神话。孩子不生,房子不卖,最后一盘算,靠谁?还是指望这点养老金,心心念念惦记“第二、第三支柱”能不能补上……听起来跟买彩票似的。
闹腾归闹腾,场面上一片祥和,实际里头却暗流涌动。养老金大锅饭就像东北炖大菜,香是香,汤淡了,肉也肥不到哪儿去。都知道“补发金额会落实到位”,可落实到谁“位”上,这账可难算。有人说,把差距缩小不就是为社会和谐嘛,理儿站得住脚。可是铁板钉钉的现实高养老金的依旧天天下馆子,低的还得把馒头掰开数。缩小差距是但扒拉扒拉过去二十年的旧账,养老金高的人其实已经“跑步进场”赚了不少,底子厚,有安全感。
这时候反对声就冒了出来“你们倾斜低养老金群体,让社会更公平可以。但凭啥我交多了、干多了,最后调的幅度反而跟‘打发要饭的’一样?”更有犀利网友直怼“是不是‘平均主义’又来了?当年吃大锅饭,最后没饿死大家全靠打小报告,现在还玩这一套!”中低养老金的人,还没等熬到“第二、第三支柱”,自己都快柴火用尽了,拿啥去投年金?眼看改革利好,现实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蹦跶不出来啊。高养老金群体憋屈,低养老金群体手心朝上,这场养老金“分蛋糕”大戏真要收个尾,恐怕还得等。
可故事哪有那么快收尾?惊天大反转来了!人社部最近召集一众大佬开会,原地宣布“光靠基本养老金,肯定不够!”直接把二三支柱端上桌,打算把年金、个人养老金体系拉起来。这一下,全国蓝领、白领、金领全炸锅。先来扒一扒年金,啥意思?机关事业单位的叫职业年金,企业有企业年金。可90%企业都捂紧钱包,没几个真愿意给员工交这份钱。企业怕增加成本,员工也怕这年金像“月饼里的枣”,到底能不能吃出甜头,心里没底。
反正现在政策要“长钱长投”,说得贼好听,让年金资金去搞“长期稳定收益”。交上去的那点钱,等着发芽变大橘子?难!企业家们掰着手指都精明得很,对成本死死盯着,一点不肯让。第二支柱本来是让高收入人群参与,底层打工人手里捏的都是“硬币”,你让他们玩投资,那是“左口袋进,右口袋出”,根本不靠谱。想靠年金让大家养老,结果只能肥了原本就肥的那一波人。
你还人社部可是有后手。在个人养老金方面,要开发一批“多策略、低波动”的养老产品,就是开发点“看起来很安全”的投资方式,拼命做宣传,让大家觉得比存银行还稳,顺便再培养一批专家来“教育”大众。有人说,这不是变着法劝大家掏腰包买金融产品么?你猜得真对。可是——你让中低养老金的人群哪来钱?最后买单的还是那一群本身有闲钱、没啥养老焦虑的高收入人。
再加上一句,老龄化如脱缰野马,几年就多出五六千万退休人口,等到2035年,“四亿老人”扎凯带队往前冲,养老的钱线能顶得住?还是要靠多支柱、“多挖坑蓄水”的思想,光靠一根独苗,指望老百姓都成股神理财达人,纯属做梦。
热闹归热闹,看似事态暂时平复,实则更大的危机才刚刚酝酿。全国爷爷奶奶们觉得,这波改革像极了小品“卖拐”——听着是好买卖,转头一还是那个拐。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拼命鼓吹,但打工人大多被房贷、娃教育、看病那点钱榨干了,年金听着美,交不起。就算真有点闲钱,谁信得过投资团队?万一金融市场一眨眼翻脸,这刚攒下的养老本又要缩水,你让人情何以堪?
此时分歧比泥石流还汹涌。高养老金人群说你们用低养老金遮我的阳光,仿佛我成了“掠夺者”。低养老金人群说我们哪是羡慕你们的阳光,只是想分点热气。企业主说一边喊年金,一边要求减负,玩个双标。政策制定者说养命钱,得盯牢了别出幺蛾子。哪家看去,都觉得自己最委屈。这分歧的激烈程度,就跟“东北炖大鹅”端上桌,一个抢肉,一个挑骨头,最后还是盘子空,大家都不满意。
最要命是,等到政策压实,所谓“个人投资教育”“专家护航”,现实却是大批老龄人面对难懂的金融产品,两眼一抹黑,心里打鼓。和解看似遥遥无期,年轻一代看了更愁谁还愿意背锅?政策给了希望,但要真落地,还得靠钱生钱,可惜多数人根本没本钱。
说句大白话,这一轮养老金改革,讲得头头是道,也就图个“争一口气”。但让高养老金群体“受益”,那多半还是做梦。你政府出招,确实在给低收入养老的托底,仿佛“为人民服务”喊得红光满面。可你琢磨琢磨,兜里那俩钢镚才是真硬道理。你说让企业交年金,人家精明着呢,“跑路”速度比油条下锅还快。让老百姓玩个人养老金,“教育”一通,最后还是“大家都明白了,就是钱不够”。
最搞笑还是,那些高养老金的,成了夹心饼干,上不能飞,下不能钻。政策一刀切,好像一把大尺子量人心,最后发现每个人都差那么一码子,真要公平只能上天入地。改革这么多年,“一碗水端平”听着好听,但每勺水里都藏着过去的眼泪。夸一把政策,说它是民族大智慧,可这智慧要解决的难题,跟“东北大碗炖”一样,一锅端了可没那么容易。
老铁们,话说回来——这养老改革搞得轰轰烈烈,真是雪中送炭还是画饼充饥?高养老金群体被“限速”,低养老金多吃了几分钱,全民养老如今是越活越有奔头,还是干脆劝大家“存钱自己养老”?你怎么看政策应该继续这么“贴着地皮”走,帮弱还是鼓励多干多得?会不会弄到最后——大家兜里都没几个钱,热闹完了,问题还在那儿?留言唠唠,看你服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