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广发基金顶流基金经理刘格菘管理的6只产品集体披露二季报。
一份持仓清单瞬间点燃基民怒火:他大幅砍仓新能源与半导体,却顶格买入估值高企的港股泡泡玛特和小米集团。
其中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将泡泡玛特买成第二大重仓股,持仓比例高达9.02%,市值超5.6亿元。
而就在刘格菘二季度大举加仓时,泡泡玛特的市盈率已达124.59倍,市销率14.93倍,估值处于历史高位。
更让投资者无法接受的是,这两只股票早已暴涨。
2024年全年,小米集团股价飙升121%,泡泡玛特更是疯涨365%;2025年一季度,小米再涨42%,泡泡玛特又涨75%。
刘格菘的调仓时点,恰恰是两只股票经历连续暴涨、市场情绪最狂热的阶段。
讽刺的是,7月以来市场风向突变。
截至7月23日,小米股价下跌2.5%,泡泡玛特暴跌超5%,而同期恒生指数大涨近7%。
刘格菘重仓的标的明显跑输大盘。
与此同时,他二季度大举减持的光伏板块却迎来反弹,7月整体上涨7%,跑赢上证指数。
这不是刘格菘第一次“高位接盘”。
2022年末,第三方机构已公开质疑国联股份存在“融资性贸易”和虚增收入,该公司股价一个月内暴跌40%,上交所火速下发问询函。
然而刘格菘非但不减仓,反而在2022年四季度逆势加仓,旗下基金合计持有国联股份4250万股,占其流通股比例高达8.15%。
2023年4月,国联股份连续发布会计差错更正公告,承认2020-2022年虚增营收超300亿元。
此时公司财务造假的窗户纸已被捅破,机构资金疯狂出逃。
但刘格菘再次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2023年二季度,他通过旗下三只基金合计增持国联股份397万股。
最终,这颗雷彻底引爆。
2023年12月,国联股份因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股价从90元高位一路暴跌至22元,跌幅高达75%。
刘格菘最终在四季度清仓,但基民损失早已无法挽回。
刘格菘的“踩雷式操作”与其投资风格密切相关。
2019年,他因重仓科技股一战封神:管理的广发双擎升级、广发创新升级、广发多元新兴三只基金收益率分别达121.69%、110.37%、106.58%,包揽当年主动权益基金收益前三名,成为公募史上首位“三冠王”。
2020年,他转向押注新能源,重仓隆基绿能、亿纬锂能等龙头,广发小盘成长当年收益超60%。
明星效应带来资金蜂拥,其管理规模从2019年的210亿飙升至2020年三季度末的843亿。
但规模膨胀成为业绩毒药。
2021年新能源板块见顶后,刘格菘重仓股遭遇断崖式下跌:亿纬锂能2022年跌25%,2023年暴跌52%;隆基绿能从2021年高点回撤超70%。
2022年,他管理的基金亏损184亿元,却收取管理费10亿元;2023年继续亏损,旗下6只基金全部负收益。
2022-2024年三年间,刘格菘管理的基金累计亏损达407.78亿元,规模从843亿缩水至313亿,基民赎回超300亿份额。
他从此跌落“500亿基金经理”神坛。
最惨烈的是封闭期基金投资者。
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成立于2021年8月26日,设三年封闭期,募资148.7亿元,24.66万基民认购,其中99.63%为个人投资者。
因重仓新能源个股,2024年8月封闭期结束时,基金净值从1元暴跌至0.41元,累计亏损58.33%,在全市场三年期产品中业绩垫底。
封闭期内净亏损88.4亿元,投资者本金缩水近60%。
即便到2025年7月23日,该基金净值仍仅0.5357元,成立以来亏损46.43%。
二季报显示,该基金在二季度遭遇6.31亿份净赎回,刘格菘管理的其余5只基金份额也全线缩水。
截至6月末,6只基金总规模仅313亿元,较一季度减少8.76亿。
刘格菘另一只代表作广发科技先锋混合同样表现惨淡。
该基金2020年初成立,截至2025年7月23日净值0.8117元,成立以来亏损18.83%,规模85.96亿元。
基民戏称“买了个亏损,买了个伤心,买了个寂寞”。
数据揭示更残酷的现实:刘格菘管理的基金近三年平均跑输沪深300指数超40%,在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中排名垫底。
但在巨亏407亿的三年里,广发基金仅刘格菘一人就收取管理费超12亿元。
2025年二季报中,刘格菘解释调仓逻辑称“重点配置港股资产,关注新消费、互联网等稀缺性标的”。
但对基民而言,这不过是“高位接盘”剧本的又一次上演。
在天天基金网的基金贴吧,愤怒的基民早已刷屏:“不排除刘格菘高位约定接盘的可能性”“三年锁定期就是合法囚笼”“亏钱你收管理费,基民活该当韭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