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狂飙背后:是泡沫狂欢,还是经济新引擎?
“老王,你那支新能源股票又涨停了!”早上刚进办公室,同事小李就冲我晃了晃手机,屏幕上红彤彤的K线图格外扎眼。
过去半年,A股像是被按下了加速键,上证指数一路高歌猛进,创业板更是涨得让人心惊肉跳。
券商营业部里人头攒动,大爷大妈们讨论股票的热情比菜市场砍价还激烈。
但狂欢背后,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浮出水面:这轮牛市,真能成为拉动经济的“新马车”吗?
钱往哪里流,哪里就“活”了
股市最实在的作用,就是给企业“输血”。
去年还在为现金流发愁的某锂电池厂商,靠着科创板IPO募集的50亿资金,硬是把产能翻了三倍。
“要是靠银行贷款,光走流程就得半年。”公司财务总监私下感慨,“现在钱到位了,连海外订单都敢接了。”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Wind数据显示,2023年A股IPO融资规模突破6000亿元,半导体、生物医药这些“烧钱”行业拿到了真金白银。
就像往干涸的田里引水,资本所到之处,研发中心拔地而起,生产线昼夜不停。
看不见的手在“挑货”
市场永远比行政命令更敏锐。
当传统制造业还在为库存发愁时,人工智能板块的市盈率已经冲上80倍。
这种“用脚投票”的残酷筛选,反而逼着企业转型。
我认识的一家纺织企业,去年把30%募集资金砸向工业机器人,结果股价三个月翻番。
“现在车间里纺织工人都要会编程。”厂长苦笑着摊手。
这种资源重置的阵痛背后,是经济结构正在被股市悄悄改写。
中金公司报告显示,近两年新经济板块在A股市值占比从12%飙升至27%,像极了当年美国纳斯达克催生科技巨头的剧本。
财富幻觉能持续多久?
但风险总在狂欢时潜伏。
上个月,小区楼下理发店的tony老师突然找我推荐股票。
“客户都在聊这个,不买感觉亏了。”他掏出手机,持仓清一色是“元宇宙”“固态电池”这些热词。
这种散户蜂拥而入的场景,让1999年经历过科技股泡沫的老股民直冒冷汗。
更棘手的是上市公司质量。
某刚上市就业绩变脸的消费电子企业,被扒出招股书里藏着猫腻。
“就像菜市场摆摊,不能光看谁吆喝得响。”一位监管层人士私下坦言。
政策底牌已经亮明
管理层显然嗅到了风险。
年初“全面注册制”落地时,证监会特别强调要“把好入口关”。
最近对量化交易的规范,更是直接给疯涨的题材股泼冷水。
这种“既给油门又踩刹车”的调控艺术,像极了高空走钢丝。
“健康的牛市需要业绩支撑,不是资金击鼓传花。”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李明说得直白。
他桌上摆着两份报告:一份是A股开户数创新高,另一份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增速降至五年最低——这两个数字的背离,或许就是问题的关键。
眼下最戏剧性的画面是:一边是券商APP因为交易量暴增频频卡顿,另一边是实体经济数据仍在反复磨底。
这场资本盛宴到底是在“输血”还是“抽血”,答案可能藏在每个投资者的账户里。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