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真的能说自己的路自己走吗?表面上它是个天堂,枫叶国旗飘得自信又坚决,但要论起身后的风风雨雨,太多人都没料到,加拿大其实日子并不好过。看着世界版图上,它夹在美国和中国这两座大山之间,可在大国博弑里的搏击,不是有好邻居、盟友站台就能风生水起的。去年到现在,加拿大“左右为难,骑虎难下”,你要说心酸,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美国是加拿大老大哥,这话不假,可美国人下起手来,一点也不留情。别说朋友义气,有事就是直接“耍大刀”。从数字服务税这一条导火索说起吧,加拿大刚想给像谷歌、脸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多收点税,美国立马炸了锅。结果,美国特朗普政府一看苗头不对,马上宣布贸易谈判暂停,更扬言要加征关税,脸都不给,典型的一言不合就开怼。其实,打从乳制品、木材等问题开始,美国对加拿大的贸易政策早有诸多不满,这次不过是个爆发点。
加拿大国内怎么想?也窝火啊。政界和民间的怨气快堆成山了。“跟着老美,最后自己还吃亏”,这老母鸡下蛋,鸭子捡走的滋味谁受得了。可反过来,加拿大自己跟着美国、五眼联盟们起哄,加入打压中国企业大军,不但没在美国身上沾到多少油水,反而多了事端。如此一来,加拿大夹在中美两大“高压锅”中央,活脱脱成了“夹心饼干”,两头不是人。
几年前的孟晚舟事件,是加拿大外交史上的分水岭。那是2018年12月,温哥华机场风云突变,加拿大应美国要求逮捕了华为财务官孟晚舟。这一下,把中国直接惹急了,中方强硬反制,两国的高层交流顿时陷入停滞。经贸与文化互访锐减,大笔生意黄了,还弄得加国社会舆论暗流涌动。这事儿放在今天看,决策到底是谁主导的,真不太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中加关系来说,算是拐点,也是后面一串中国企业在加拿大被动受压的真正缘起。
说来加拿大这些年“举起安全大旗”,实打实是把“双标”玩出了花样。华为事件还没消停,2022年又来一次大动作,加拿大直接“请”中国三家国企撤离在本国的锂矿和稀有金属项目,还硬把海康威视踢出去,理由都是“国家安全”。但你要问问业内专家,他们大都摇头:说穿了是假安全,真地缘。加拿大这些关键矿产本是全球风口,缺了中国投资,这订单和就业就像撒出去的水,收不回了。相关行业的统计也证明,限制中国投资后,加国在国际资源争夺赛里的地位,的确滑坡。你要打压也得有本钱,“一刀切”下去,结果就是损人不利己。
加拿大在国际场合也很喜欢“刷存在感”。前两年国会涉疆、涉港的议案,通过得飞快,外交部长一个比一个积极,G7高峰论坛,还有联合国会议,加拿大在声讨中国的人权问题上从没缺席。表面上正气凛然,骨子里还是紧紧抱着美欧的大腿。这有用吗?现实给了答案——反而让加拿大跟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大门越关越紧,出口多样化也沦为空谈。事实上,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五眼联盟”一道,封锁中国公司在5G、半导体等领域的进入,既没给本国带来多少实质技术红利,反而让数字供应链越来越依赖美国,“价值观”变成了一块遮羞布,挡也挡不住被拉扯的尴尬。
说来也讽刺,美国手里的算盘永远只为自己打。当加拿大想作主收点数字服务税时,美国翻脸比翻书快,特朗普、拜登一左一右,手法一样毒辣。不只这么点事儿。近年边境移民通道问题也闹得不可开交,美国打击非法移民的时候,经常把加拿大这边“堵个正着”。再加上木材、汽车这些老毛病,拜登团队并没真的帮加拿大一把,反而“掠地、掠利”两不误。
这一连串下来,加拿大国内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为什么我们每次“听话”,却得不到该有的回报?调查显示,七成加拿大企业和六成民众其实希望政府能多元化布局,不是事事看美国脸色。部分政客和媒体更直白,说“要拿回自己的牌”,亚太市场、与印度、日韩、甚至有些人都在呼吁,拉近与中国的贸易交往才是实打实的“减压阀”。这要是做得到,说不定经济安全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拿大和俄罗斯关系这两年因为俄乌冲突也是跌到谷底,和印度更是因为那通著名的“暗杀指控”,互相驱逐了外交官,弄得两边满脸挂不住。外交局势死结一摞摞,资源型经济这条路走着走着,发现原来不是随意切换赛道的游戏,而是你每一步都得看天吃饭、夹缝求生。
我的看法,也许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你愿意做棋盘上的棋子,自然也有人愿意把你一颗颗按到合适的格子。可真要想过得更“痛快”,还是得做能铺局的那个人。加国这么多资源,这么多话语空间,也该有底气摆脱两头为难的窘境,不被谁牵着鼻子走——不然真成了人家的“冤大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