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经验:巴黎公社即使不被镇压,也生存不下去,必须进行改革

百年前的巴黎,一座城市燃起了人类史上最轰轰烈烈的火苗:短短72天的巴黎公社,曾让世界看到“工人自己当家”的奇迹。你能想象吗?在那个年代,普通工人领着跟自己一样的工资,却去管理整个城市,不再有高高在上的官僚和铁血军队。看着眼熟吗?是的,这和咱们日常生活里的种种“群众当家”理想有得一拼。可问题来了,人民当家到底能不能长久维持?没有专业军队、没高薪诱惑、人人平等,这样一种体制,到底是乌托邦还是社会进步的范本?别急,这场围绕巴黎公社的大戏,才刚刚开场。

一方是工人阶级喊出“自己当老板、有事自己说了算”的壮志,一方是政府连同普鲁士的正规军,誓要把“乱局”抹平。两种天差地别的想法,在位于欧洲心脏的巴黎碰了个正着。有支持者激动地说:“巴黎公社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灯塔!”另一些人却撇撇嘴,说这场实验不过是“童话一场”,根本撑不了几天。事情到底咋样?让咱们再深入一点。

巴黎公社到底做了啥新鲜事?最让人跌破眼镜的是,这届领导没“铁饭碗”,领的是熟练工人的工资,随时能被群众赶下岗。军队“解散”,改成百姓轮流当兵的国民自卫军,既省钱又增加参与感。警察也变成“勤务员”,不戴官帽,活儿干不好分分钟下课。有人拍手称快:“多公平,领导也是咱工人,想贪还没机会!”可反对者则担心:“这玩意儿行得通吗?连饭碗都守不牢,还保得住国家?”

将矛盾推向高潮的,是法国政府不服气、联合普鲁士悄悄摸来想“端了锅”。看似热闹的人民自治背后,暗流已经涌动。熟悉的大戏正在上演,但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

顺着时间把事儿捋清楚。普法战争失利,巴黎人家底子本就薄,偏偏政府还把祸水引到百姓身上。有点像两家打架,一家输了,还叫“自家孩子替自己受罚”。一夜之间,居民成了战士,工人变成市长、部长,连马路上卖菜的都能参与城市治理。

支持者那边都说“工人精神好,能任劳任怨,没谁敢贪。”的确,早期那股热情不是装出来的——共同防守、分粮配物,谁弱帮谁。有人说那几天“空气里都是团结的味儿”,有点像洪水救灾时全城人上下一心。不过,也有人嘀咕:“靠热情能几年?到时候,说用心也好,说熬不过也罢,谁都想多吃一口。到那会儿怎么办?”

再看政府那一派,天天喊“没有军队无法自保”、“群众管事缺乏经验容易出乱子”。反对声音里也夹杂着普通巴黎人自己的叹息:“咱们现在志气可嘉,但万一外面打过来,谁挡枪啊?”有些老人甚至担心,“以后谁给咱担责任,谁说了算?”公社成立的那天,城里的普通人又激动又忐忑,上阵如打牌,靠的是一股拼劲,而不是最准的牌技。

就当大家以为巴黎公社搞出点名堂时,外头的风险越来越大。表面上,市区还能各安其职,街道整洁、市民团结,可就在城外,政府的军队已经绕过来磨刀霍霍。内部,看似平稳,其实早已暴露不少问题。比如,民兵制度谁都可以参与,可真碰上大敌来犯,这支“乌合之众”能不能顶上?有人心里发怵,嘴上却还打气:“咱到底要不要弄支专业点的队伍?”

就连“人人平等”的工资政策,也开始有隐患。别的不说,不少干活的都开始嘀咕:每天东奔西跑,领导和工人差不了多少钱。有人讲:“这要是长年下去,还能有谁愿意当负责人?谁还会拼死守这摊子?”

反对派也乘机发难。“你们天天嚷嚷理想,万一真混下去了,来了新领导,他万一有私心咋办?光靠监督就能保证全员公正?”还有人说:“外面的政府和普鲁士随时准备打进来,你的‘民兵'就这样能挡得住列强?”一些中产家庭悄悄搬走,开始担忧孩子将来的生活和教育出路。

看似太平,实则危机四伏。热情这点油,烧得快,用完了干柴还有吗?群众内部越来越多不安的声音出现,理想和现实的裂缝也拉得更大了。

谁想到,5月的某天,突然传来大消息:政府军不仅打进巴黎,还得到普鲁士的后援,双管齐下。最关键的是,之前不被在意的“粮食问题”一下爆发。看似不缺吃的,实则一个多月的消耗早让存粮见底,街头巷尾开始有人排队等面包。再加上打仗,民兵队伍本来就缺乏训练,如今又饿着肚子,还能挡住正规军吗?

形势急转直下。前面说过的“领导随时下岗”,这时候反而成了问题。领导怕担责任,底下人也不听使唤。最终,公社高层之间甚至开始争吵,有人主张妥协,有人坚持死守,内部分歧一目了然。普鲁士和政府军在外头步步紧逼,内讧加外压,一下子把局势推向极点。

最让人震惊的,是公社中的“团结”原来也有破口。粮食短缺时,有人起了私心,开始留一手。街头常能听见议论:“这世道,果然风头过了一切都变样……。”至此,那个人人平等、风雨同舟的“理想国”,似乎就此变味了。

你以为“公社结束,一切归于平静”?其实表面平静下暗藏更多危机。政府恢复秩序后,百姓发现日子不但没有以前好过,反而动荡更甚。军队重新进驻,严令禁止集会,自由气氛一扫而空。许多公社支持者被监禁、遣散,家庭分离。一时间,巴黎的街头不再有那股火热的气息,取而代之是冷漠与惶恐。

本以为旧体制回归,能带回稳定,可不曾想,老百姓的分歧更深。有人说:“咱们还是靠官员,别闹了。”有人则咬牙切齿:“理想没错,是现实太残酷。”原来,池塘表面波澜不惊,水底暗流滚滚。城里日用品价格暴涨,就业更难,生活变得压抑,局势一直没回到“原点”。

而那些幸存的公社成员,虽然失去权力,却始终在民间呼喊:要防止历史倒车,要质疑所谓“安稳”的代价。可普通人毕竟要吃饭,生活的压力让分歧不断扩大——有人向左,有人向右,大家为找工作、维持日子各有算盘,真正的“团结”越来越稀缺。和解遥遥无期,思想的火种却在暗处发芽。

到这里,回头看看巴黎公社这场百年前的大实验,是不是觉得有股胡同口聊天的意味?说实话,当年那批想让普通人当家作主的公社领袖,初衷毫无问题,人人都希望社会公平、有饭吃、没剥削。可现在看来,光讲理想光喊口号显然是不够的。有口号,有热情,是把冰箱里的冰都堆出来了,夏天是能凉快,但等冰融了,凉气一散,问题就浮出来了。

公社官员和工人工资一样?听着确实舒服,谁都希望管理者“别端架子”,可真要是大家都比着领靠谱工资,谁冒风险,谁任劳任怨?别说第二代,第一代坚持几年都难。再厉害的自卫军,也挡不住外头的正规“打手队”。警察人人能当?和“谁都能开出租车”差不多,能开能行,出了事还真指不上。

老实说,离开吃瓜群众也不会觉得少了什么,巴黎公社看着是“人民当家”,实际上“没人想真担责,没人能管到底”,千错万错也不全怪公社想当家。左一刀右一刀,最后“理想”就凌空落地。别的不说,有时候改革真的是动了奶酪就要有人喊疼,这可不是我质疑理想,而是现实告诉咱:啥事儿,画画饼容易,吃上嘴难。

你觉得,如果领导人和工人真的工资一样,能让大伙更公平,还是会让谁都不想干重活、没人管得住事?巴黎公社式的“人民当家”,到底是让天下大同,还是最后谁都不上心,烂摊子没人收?评论区里,咱们仔细盘盘道,看看你站哪一队——是要理想乌托邦,还是想着别折腾、稳稳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