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6岁女孩抱着婴儿上热搜时,我们都该把手机调静音

#热点新知#小区超市的王姐昨天跟我吐槽,说现在刷短视频像拆盲盒——前一秒还在看小猫拆家,下一秒就弹出“16岁产妇晒育儿日常”,评论区吵得比菜市场还热闹。有骂“不懂事”的,有猜“孩子爹是谁”的,还有人扒出她三年前的校服照当“证据”,吓得王姐赶紧划走,“这哪是看新闻啊,分明是在围观别人的伤口撒盐”。

16岁当妈这事儿,搁谁听了都得愣一下。毕竟咱们这代人16岁时,多半还在为月考成绩掉眼泪,课间偷偷传纸条都怕被老师抓。但这不是把“键盘当武器”的理由。就像楼下张奶奶说的:“谁家锅底没点灰?你小时候偷摸把体温计放热水里骗家长,不也怕被街坊邻居指指点点?”话糙理不糙,那些对着屏幕敲下“活该”“丢人”的人,怕是忘了自己青春期也干过几件现在想起来脸红的事。

我同事小林是社工,去年跟进过一个类似的案子。17岁的小姑娘瞒着家里生了娃,被曝光后连门都不敢出,“最可怕的不是带孩子累,是去买菜时总有人盯着她肚子看,超市收银员扫码都要多问一句‘孩子爸呢’”。后来小林带她去做心理辅导,姑娘说最怕刷到自己的新闻,“那些评论像针一样,扎得我晚上睡不着,总觉得全世界都在骂我”。

其实这事儿细想挺讽刺的。我们一边在朋友圈转发“拒绝校园暴力”,一边在网络上对一个未成年妈妈群起而攻之;我们要求别人“对抑郁症患者多点包容”,转头就给16岁的姑娘贴满标签。就像小区保安大叔说的:“谁家没个难事儿?她要是日子过得顺顺当当,能16岁就抱着娃过日子?”

前几天刷到个视频,说有网友给那个16岁妈妈寄了育儿书和尿不湿,还有儿科医生在评论区留了联系方式,说“有问题随时找我”。这才是该有的样子——就像小时候我们摔了跤,邻居阿姨会先给块糖,再轻声细语说“下次小心”,而不是叉着腰骂“活该不长眼”。

傍晚去取快递,看见快递柜上贴着张纸条:“快递包装请撕毁个人信息再扔”。突然觉得,对待别人的人生,也该有这份“撕毁过度关注”的自觉。16岁产妇需要的不是热搜上的流量,而是能让她坐个安稳月子的空间;不是网友的“道德审判”,而是社区能帮她联系的育儿嫂和重返校园的途径。

说到底,我们都不是拿着剧本活的完美演员。谁还没在人生路上拐过几个弯、摔过几个跟头?与其当“网络判官”,不如做个递纸巾的人。毕竟,让伤口愈合的从来不是围观者的唾沫星子,而是那些悄悄递过来的善意——就像雨天里,有人默默给你撑的那把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