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08年,有个小孩告别家乡,跑去外地念书了。
那时候他还小,对家乡没多少舍不得的,想着有空就能回来呗。
可他咋都没料到,往后的日子里,闲下来竟成了稀罕事,想回趟老家更是难如登天。
在往后的人生里,他就回了两趟老家。头一回是21岁,再回去,都已经58岁喽。
这可不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大家肯定好奇,他两次回到家乡,到底都干了些啥?
【一、少小离家】
这小孩叫陈毅,日后可是共和国元帅!
1901 年,他降生于四川乐至县一处青瓦院子。他爸满心盼头,给他取名陈世俊,就指望他能成为这时代的俊杰。等陈世俊长大,自己又起了个名,叫陈毅。
陈毅打小就爱学习,才三岁就能背《三字经》,五岁的时候《千字文》也不在话下。他父亲瞅见孩子这么好学,干脆把他送去家附近毛崇之开的书馆念书。
陈毅读书那叫一个痴迷,简直手不离书,连饭都顾不上吃。在亲戚家的时候,他只顾着看书,亲戚见他这样,就专门端了糍粑过来给他吃。
按说糍粑得蘸着糖吃,可这人,一个不留神,糍粑没沾着糖,反倒沾上了旁边的墨水,直接就往嘴里塞,吃得那满嘴黑墨,亲戚们瞅见这场景,一下子哄笑起来。
陈毅却没把这当回事,直接就说:“我还正盼着肚子里能多装点墨水。”
15岁时,他去成都甲种工业学校念书,离家更远了。过了三年,他直接跑到法国,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异国,开始一边打工一边上学。
陈毅那会压根想不到,自己以后回乐至县老家,居然就只能有两次机会了。
【二、陈毅的初次还乡】
1921年,他在法国参与留学生搞的爱国活动,结果被法国遣送回来了。转过年来,也就是1922年,他终于回到了好久没回的四川乐至县老家。
走的时候,陈毅还是个年轻小子,再回来,都成肚里有墨水的大青年喽。可这会,他看着孤零零的。
这些年,陈家算是彻底垮了,家里的产业啥的都卖光,连二伯都活生生被冻死、饿死了。
陈家房子没了,一家人只能窝在祠堂里勉强过日子。陈毅回来后,也跟着住进了祠堂。那会,全家就指着租种的十亩地讨生活。
虽说日子过得挺苦,可也得接着过。这不,眼瞅着春节就到了。长辈们一合计,陈毅可是大伙中学历最高的,写春联这事非他莫属,直接就把他喊过来写春联了。
陈毅这人,那可是满怀着乐观主义精神生活。他讲“年年难过年年过”,还讲“事事无成事事成” 。
他凭借所学,帮乡亲们把水力轧花机给改良了,乡亲们日子一下就好多了。
后来他晓得邻居碰上难处了。有个姓郭的盲人大娘,她丈夫生病,这下可好,豆腐生意没法做不说,连水都没得用!
陈毅一听说这事,啥都没说,连着好多天帮郭大娘挑水,一直到郭大爷病好了才停下。
挑水的时候,郭大娘觉得陈毅是个洋学生,不好意思让他挑。可陈毅压根不在意,直接说:“邻里之间互相帮忙,这是应该的!”
就在这一年,陈毅加入了共产党,就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从离开家乡起,他就一直没工夫回老家,一直到1959年才有机会。
【三、外出革命,心念爷娘】
陈毅离开老家后,跑去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他跟朱德一起收拾起那些打散的兵。接着,他俩又发动了湘南起义,带着一万多人就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那会,他参与了五次反围剿战斗。之后,因身负重伤,只能留在南方开展游击斗争。等抗战爆发后,他当上了新四军的领导。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带着三野四处征战,建立了特别多了不起的功劳。
建国之后,他先后当上了上海市长、国务院副总理,还做了外交部长,忙得脚不沾地,压根就没一点空能回趟老家。
在革命那阵子,陈毅心里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家爹妈,尤其是他母亲。
1925年的时候,他写了篇叫《归来的子》的小说,用来抒发心中的思念。这小说里的母亲,身子骨弱,个头也不高,还特容易伤感,一看就有陈毅母亲的模样。小说主角鸿,明显就是照着陈毅写的。
陈毅讲过,他心里头一直有个疙瘩解不开,这疙瘩还是他苦命的母亲给留下的。
这篇小说对陈毅来说可太重要!就算到了十几年后的抗日战争那会,他心里还老惦记着,就想把这小说找出来再瞅瞅。为啥这么念念不忘?说到底,就是心里头满是对家乡,尤其是对母亲的思念!
元帅们大多都牵挂着自己的爹妈,可不是只有陈毅元帅如此。
朱老总老念叨,自己没赶上机会孝顺爹妈。聂荣臻离家时,爹妈在地下埋了一坛酒,就盼着子回来一起喝。可到死,也没盼到聂荣臻。
1955年,聂荣臻才又一次回到老家。陈毅回来得更晚,1959年,他才再次迈进老家的门。
【四、最后一次返乡】
1959年10月,陈毅跑去成都参加一个展览会。展会一结束,他就决定回乐至老家瞅瞅。
他领着37岁、气质优雅的妻子张茜,两人慢悠悠地在乡间小道上走着。
这一趟回乐至老家,距离上回都过去36年!时间可真是不饶人,好多事都变了,老家的长辈就只剩我幺叔还在。
陈毅和幺叔那关系,铁得很!早年幺叔可没少出大力气干活,没少给陈毅关爱和帮衬。所以,陈毅一见到幺叔,那热乎劲,高兴得都藏不住!
幺叔晓得自家侄子做了大官,就琢磨着让侄子帮着把户口问题给解决了。
幺叔是农村户口,平常就在公社里养鸭子。他心里盼着陈毅能帮他把户口转成城镇的,还想着要是能在县城机关里当个打杂的就再好不过了。
陈毅直接拒绝了,他守规矩,觉得不能给自己搞特殊。他跟幺叔讲,这么做可不行,别人知道了肯定会骂娘。
他跟幺叔讲,在公社赶鸭子那也是很光彩的活,还专门作了首诗,把幺叔称作“鸭司令”。这么一说,幺叔就不提要走的事了。
后来,陈毅跟乡亲们一块挖红薯。那时候村民们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即便这样,大家还是想着,得杀鸡宰鸭,好好款待陈毅。
陈毅可坚决不答应,他说自己最怕打扰到别人,也不爱那些讲究排场的做法,就想实实在在听听乡亲们心里的话。
晌午头,他非要吃红薯米饭,还点了几样当地的素菜。
当时,家乡刚修了座大石桥。乡亲们瞅见陈毅回来,就寻思着给这桥取名叫“元帅桥”,好纪念陈毅的大功劳。可陈毅压根不同意,他觉得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劳动的老百姓。所以,他直接给桥取了个名,叫“劳动桥” 。
打这以后,陈毅听了些当地官员汇报情况,就离开乐至了。后来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又赶上政治局势动荡,他就再也没能回自己老家。
说不定革命家、政治家就是如此,他们一门心思全扑在人民身上,家乡对他们来说,反倒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远方。
这么看也行,他们把全中国老百姓都当成自家人,咱中国人民也拿他们当亲人,这么说来,全中国可不就跟他们家乡一样。
【:】
陈毅荣归故里,有长辈求他安排进机关工作,陈毅一口回绝,还送了首诗,劝长辈把鸭子养好。 来源:封面新闻 2021.7.30
《陈毅元帅回乡那些事:对故乡人的深情》陈毅元帅,心里头始终装着故乡的乡亲们。这里就讲讲他回故乡时的几件事。这可是从《党史博览》2021年12月24日的记载中知晓的,咱一起瞧瞧元帅对故乡人有着怎样的深厚情谊!
陈毅回过家乡两次,面对幺叔想解决城镇户口的请求,他都果断拒绝了。据封面新闻2017年8月2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