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件大事儿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说的是美国一辆特斯拉汽车出了车祸,撞死了一个人,撞伤了一个人,最后法院判下来,特斯拉这家公司要赔偿超过两亿美金,折合成咱们人民币得有十七八个亿了。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消息一出来,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就发了两个字:“上诉。”听着就挺硬气。
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开车的是司机,出了事怎么能让造车的公司赔这么多钱呢?
司机当时低头去捡手机,明明是自己分心了,这责任不该他自己全担着吗?
这事儿要是这么简单,也就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动静了。
这笔天价赔偿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咱们所有人都可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这车越来越智能,又是“自动”又是“辅助”的,真出了事,这方向盘到底算是握在人手里,还是握在电脑程序手里?
这个案子,就像是给飞速发展的智能汽车技术,狠狠踩了一脚刹车,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想一想。
这起悲剧发生在好几年前了,2019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条乡间小路上。
晚上,一个22岁的姑娘奈贝尔和她男朋友正在路边看星星,享受着安静的时光。
谁也没想到,一辆特斯拉Model S正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悄无声息地冲了过来。
开车的司机叫麦基,他当时正弯腰捡掉在地上的手机。
后来在法庭上,他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愣住的话:“我以为车子自己能刹住。”你看,问题就出在这句“我以为”上。
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难道真是他一个人异想天开吗?
法院的陪审团最后给出的责任划分很有意思,他们判司机麦基承担67%的责任,毕竟他分心驾驶是事实,这个没得跑。
但剩下的33%,陪审团把责任划给了特斯拉公司。
就是这三分之一的责任,引出了高达两亿美金的惩罚性赔偿。
道理在哪呢?
原来,原告的律师们不信邪,他们找来了数据专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特斯拉一开始说“关键数据丢了”的车载黑匣子里,把当时的所有记录都给恢复了。
这一恢复不要紧,真相让人后背发凉。
数据显示,当时那辆车的电脑系统,其实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路边的行人和停车标志,但是,它什么都没做,没报警,也没刹车。
更关键的证据,是一份特斯拉公司的内部文件。
这份文件说,特斯拉的系统里有一个隐藏的设定:只要司机踩着油门,那个用来保命的“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就会被自动关闭,而且这个过程,系统并不会特意跳出来提醒司机,“嘿,你注意了,你一踩油门,我这个救命的功能可就歇着了啊!”。
这就太坑人了。
打个比方,这就像你买了个带自动断电功能的热水壶,宣传说水开了会自动跳闸,保证安全。
结果你发现,只要你用手扶着壶把,这个自动断电功能就不起作用了,说明书里可能在某个角落提了一句,但谁会注意呢?
这还能叫安全设计吗?
这简直就是个陷阱。
所以陪审团认为,特斯拉用一个听起来很高级的功能,让司机放松了警惕,过度相信汽车的智能,却在最要命的时候,因为一个不为人知的设定而失灵。
这罚的就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一个漏洞了,而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不负责任。
这事儿还得说到特斯拉给自家技术起的名字,“Autopilot”,翻译过来就是“自动驾驶”。
这个词误导性太强了。
在咱们普通人的印象里,飞机上的“自动驾驶”一开,飞行员就能轻松不少。
特斯拉把这个词用在自己的汽车上,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觉得,这车能自己开了,我可以少操点心了。
可实际上,当时特斯拉的技术,顶多算是个“高级辅助驾驶”,离真正的“自动”还远着呢。
它就像个副驾驶,能帮你扶扶方向盘,看看路,但你这个主驾驶员一刻都不能走神。
可特斯拉的宣传,包括这个名字,都在给人一种“你可以放心交给我”的错觉。
遇难女孩的父亲在法庭外哭着说,特斯拉给系统起名叫“自动驾驶”,就等于给了用户一张没法兑现的保命支票。
这话太沉重了,也太真实了。
这个判决一出来,影响可大了,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一块巨石。
以前,全世界的车企遇到类似官司,都有一招,就是拿出用户手册,指着上面那句“驾驶员应始终手握方向盘,保持注意力”来免责,这招也基本都管用。
但这次,法庭不认了。
他们认为,是你的技术设计本身就有缺陷,让驾驶员很难在紧急情况下有效介入。
这就开了一个先例,以后再有类似事故,车企想把责任全推给司机,就没那么容易了。
你看,判决刚下来,欧盟那边就马上说要出新规,要求高级别的智能驾驶汽车必须装两套独立的刹车系统,一套失灵了还有另一套,得上双保险。
连美国加州都准备以“虚假宣传”的理由,暂时禁止特斯拉卖车。
这事儿也给咱们提了个醒。
目前在国内,根据规定,L2级别的辅助驾驶出了事故,主要责任还是在驾驶员身上。
这个规定在过去是符合实际的。
但现在情况变了,车企的宣传一个比一个厉害,恨不得说自己的车今天就能上天了。
当宣传远远跑在了实际技术的前面,我们原来的责任划分方法,可能就得与时俱进地调整一下了。
我们看到,国内的法律专家们也已经开始在讨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说明我们意识到了风险,并且在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看看别的公司是怎么做的,比如谷歌旗下的Waymo,人家搞无人出租车,花了八年多时间,在固定的几个城市里,用专业的安全员,反反复得测试了一亿多英里,才敢小心翼翼地对公众开放。
而特斯拉呢,它的策略更像是把全球几百万车主都当成了测试员,让大家在实际道路上,用着还在不断升级的“测试版”软件,帮它积累数据。
到现在,特斯拉的用户已经用这个模式跑了超过五十亿英里。
这个数字很惊人,但背后每一次系统失误,都可能是一次真实世界里的惨痛事故。
一个求快,一个求稳,两条路子,两种对生命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所以,当马斯克还在辩解说,以2019年的技术,任何车都避免不了那次碰撞时,他可能忘了,正是特斯拉自己在2016年发布的一个宣传片里,用精心剪辑的画面,向全世界展示他的车可以在复杂的城市街道上“全自动”行驶。
这种为了市场和股价,过度包装技术的做法,现在终于付出了代价。
技术更新换不回逝去的生命。
这起案件最终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人类对技术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当方向盘的控制权,在人的手和电脑的算法之间摇摆不定时,到底谁说了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全在法庭上,更在于每一个科技公司,在追求利润和敬畏生命之间,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里。